亚洲日韩美无码视频,2020国自产拍精品高潮,中文字幕熟女有码一区二区,华语精品久久黄

云南省民族商會 官方網(wǎng)站

納西古樂

2015-10-29 11:16:27 云南省民族學會37722

納西古樂源于漢族的洞經(jīng)音樂和皇經(jīng)音樂,相傳為宋樂, 目前保留下來的只有來源于洞經(jīng)音樂的那部分。傳聞原有漢族經(jīng)文配唱,傳到納西族民間后, 逐漸變?yōu)閱渭兊臉非U麄€樂曲分為"神州"和"華通"兩個大調(diào),并根據(jù)不同內(nèi)容分為五十多個小調(diào)。經(jīng)常演奏的有:“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龍吟","山坡羊","萬年歡","吉祥","八卦","步步驕","到春來","到夏來","到秋來","到冬來","浪淘沙","十供養(yǎng)"等二十多個小調(diào)。由于這套樂曲長期在納西族地區(qū)廣泛演奏,在流傳中逐步融合了納西族的格調(diào)。

在麗江市納西族的音樂文化中,有一種馳名中外的納西古樂。據(jù)考證,這種古樂起源于公元14世紀,它是云南省最為古老的音樂,也是中國或世界最古老的音樂之一。 納西古樂是納西族人民在接受以儒道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響下而創(chuàng)建的藝術(shù)結(jié)晶。

納西古樂由《白沙細樂》、《洞經(jīng)音樂》和皇經(jīng)音樂組成(皇經(jīng)音樂現(xiàn)已失傳),融入了道教法事音樂,儒教典禮音樂,甚至唐宋元的詞、曲牌音樂,形成了它獨特的靈韻,被譽為“音樂化石”。納西古樂最具欣賞性的地方是其“稀世三寶”。第一件寶貝是古老的曲子;其次就是古老的樂器,樂師們手上所持樂器,皆有上百年歷史;再有就是古老的藝人。

如有些樂器在演奏時加進了大跳躍的裝飾音,和音程很大的滑音和顫音,沖淡了漢族原有的清秀, 典雅的絲竹樂風,變?yōu)榇肢E有力,富有濃厚民族色彩的樂曲了。

歷史沿革

納西古樂的魅力源遠流長,是因為,納西古樂是唐明皇等皇室貴族創(chuàng)作的宮廷音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樂之一。 宣科說,其實納西古樂僅僅是一個簡稱,它的全名應該是“納西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傳承、保留、弘揚的古老音樂”,它都是納西族祖祖輩輩演奏傳承下來的。納西古樂由“洞經(jīng)音樂”、“皇經(jīng)音樂”(現(xiàn)已流失),以及麗江本土音樂“白沙細樂”組成,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活化石”。

神秘的納西古樂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音樂呢?吳學源認為,納西古樂是“拼盤”,是由“熱美蹉”、白沙細樂、洞經(jīng)音樂三個部分組成:其中“熱美蹉”是來源于納西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觀念的一種歌舞;“白沙細樂”是明洪武年間開始,從中原傳到云南的一種音樂;“洞經(jīng)音樂”是云南省特有的一個地方民間音樂品種,是以民俗祭祀為主要內(nèi)容的民間音樂藝術(shù)活動。

在云南麗江古城里,名為“大研納西古樂會”的演出每天晚上都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由于這種古樂是在納西族地區(qū)保存流傳下來的音樂,因此被經(jīng)營者命名為“納西古樂”。到麗江欣賞這種被譽為“活化石”的音樂已經(jīng)成為很多人到麗江旅游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納西古樂”已經(jīng)成為麗江旅游的重要品牌。

去年6月,中國傳統(tǒng)音樂學會常務理事吳學源在《藝術(shù)評論》雜志上發(fā)表署名文章《“納西古樂”是什么東西?》,對“納西古樂”這一麗江旅游的重要品牌進行了16頁圖文并茂的質(zhì)疑,認為所謂的“納西古樂”只是一種歌舞形式,稱其為“古樂”是不合適的;而這種歌舞形式在文化淵源上來自漢族,把它歸屬于納西族也是不合適的?!凹{西古樂”完全是商業(yè)炒作行為,甚至是“掛羊頭,賣狗肉”,是“對納西族歷史文化的歪曲和褻瀆”。 多年來在海內(nèi)外苦心傳播“納西古樂”聲名的中國大研納西古樂會會長宣科認為《藝術(shù)評論》刊載吳學源此篇文章的行為侵害了他的名譽,旋即將作者和雜志告上法庭,請求法院追究兩被告的侵權(quán)行為;要求吳學源賠償10萬元,《藝術(shù)評論》雜志社賠償112萬余元。

音樂特點

3個特點,一是曲目(音樂)古老,二是樂器古老,三是演奏的人老,大部分都是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但近年也有少數(shù)青年知識分子熱衷于納西古樂)。聽過這種三老古樂的人們不僅會感到納西古東的古老和文明,而且還能體味到西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納西古樂雖然古老,但500多年來卻久盛不衰。其原因是它莊重黃雅,是一種高雅的文化藝術(shù)。對此,它不僅深受納西族人民的喜愛,而且也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青睞。

1995年10月,麗江納西古樂隊應邀赴美國、比利時、荷蘭訪問演出,一度轟動了西歐,美國、英國、意大利等國,其廣播公司在黃金時間大量播放了麗江納西古樂;荷蘭、日本等國專家或考察團還專程到麗江考察古樂,并著有專著。

《白沙細樂》

介紹

納西族先民在約七百多年前創(chuàng)制的《崩石細哩》,漢譯為《白沙細樂》,是流傳在麗江納西族鄉(xiāng)間中的一種古典音樂技術(shù)形式,《白沙細樂》里有歌,也有舞,但它的主要成份是器樂合奏。《白沙細樂》用于喪事或是重大的祭祖節(jié)的活動中進行奏樂,是一部風俗性的音樂套曲。當時更有專門的樂工,其演奏技藝相當高超。后來演奏者多為半職業(yè)的民間藝人,受人邀請時參加演奏活動。

根據(jù)地方志史料,在十九世紀中葉,即距今二百多年以前麗江便流行著《白沙細樂》了,并且當時就說是在元朝流傳下來的音樂。據(jù)1962年麗江縣宣傳部關(guān)于《崩石細樂》的調(diào)查,該樂曲共計有《篤》,《一封書》,《三思吉》,《阿哩工金拍》,《幕布》,等十四首。

《白沙細樂》在解放前夕已于云消失傳。解放后,黨和政府對《白沙細樂》十分重視,前后曾有十多起學習,采訪和搜集整理活動1956年麗江縣文化部門還組織了一個業(yè)余民族樂隊,參加昆明舉行的“云南省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并獲得一等獎。原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呂驥稱《崩石細哩》是“中國音樂的活化石”給予了一定的肯定。

歷史淵源

關(guān)于白沙細樂的歷史淵源,歷來有很多說法。由于年代久遠,資料匱乏,音樂的歷史就更顯得撲朔迷離。從諸種的說法來源看,可大致分為一下3類:第一類為古代文獻記載。如清乾隆八年(1743)編撰的《麗江府志略》有這樣的記載:“夷人各種,皆有歌曲跳躍歌舞,樂工稱‘細樂’。箏、笛、琵琶諸器與漢制同。其調(diào)亦有《叨叨令》、《一封書》、《寄生草》等名,相傳為元人遺音?!边@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有關(guān)白沙細樂歷史的記載,認為始自元代。與這一說法相似的亦有清末的《麗江縣志》的記載:“現(xiàn)實元太弟革囊渡江,其音樂相傳有胡琴、箏、笛、諸器,其調(diào)有《南北曲》、《叨叨令》、《一封書》、《寄生草》等名。及奠期,主人請樂工奏曲靈側(cè),名曰‘細樂’,纏綿悱惻,哀傷動人。其發(fā)引也,亦以送之?!庇纱丝梢姡咨臣殬分辽僭谇宕呀?jīng)作為哀樂使用。另據(jù)《云南叢書·一笑先生詩人鈔·巨甸居人》稱:“究竟此曲,創(chuàng)自民間。木氏盛時,永寧夷率眾來襲,木氏設(shè)伏北沙以待之,殲夷殆盡。民間造此曲吊之,古云‘北沙細樂’?!毨妗?,細樂也……”作者一笑先生(1827~1887)系麗江人氏,顯然與上述二志書的說法不同。

第二類為民間傳說。這類說法也較多,主要有兩種。其一相傳白沙細樂是當年忽必烈贈送給納西族首領(lǐng)阿良(一說為木天王)的禮物之一。南宋理宗寶元年(1253)蒙古憲古憲宗命令其弟,也就是后來的元世祖忽必烈親征大理,納西首領(lǐng)阿良在剌巴江迎接蒙古大兵執(zhí)禮甚恭。不久,忽必烈攻破大理,在揮師北還之際,為感謝阿良,封他為“茶罕章管民管”,并且還賜予阿良大量禮物。其中,就包括半隊樂工和一半樂譜。忽必烈南征的這段故事,在明代納西宗譜牒《木氏宦譜》中有明確記載。但在關(guān)于禮物的記載中,并沒有提及音樂。其二是為龍女公主而作。相傳木天王想吞并西番國,便把女兒龍女公主嫁給西番王子。龍女得知這一消息后便寫封信,將信掛在狗脖子上帶到西番國去。西番王子知道這一陰謀后,便率兵來攻打麗江;但被木天王打敗。木天王旋即將公主囚禁于玉龍湖中的玉龍亭。公主死后,人們?yōu)榧o念她而創(chuàng)作白沙細樂。所以白沙細樂有一種月寒風輕冷雨霜魂般的凄楚情調(diào),常常有聞此樂后感慨紅塵苦難而悲從中來、失聲慟哭者。這是一個優(yōu)美的故事,還將白沙細樂的名曲《一封書》、《公主哭》、《赤腳舞》、《阿麗哩格吉拍》等揉進了故事情節(jié)之中。

第三類為當代學者的研究。諸如北京學者毛繼增先生,他曾于1962年赴麗江進行過實地考察。根據(jù)調(diào)查資料,他認為白沙細樂可能是元代蒙古族軍隊入滇時傳入麗江。由于一部分蒙古士兵長期留守而定居麗江,這音樂也就伴隨著他們而流傳至今。其依據(jù)除了上述兩部志書的記載外,還有如下幾點:1.一部分蒙古士兵留駐麗江是事實。如今當?shù)赜幸淮遄拥拿Q漢譯即為“蒙古人居住的村子”,亦有部分當?shù)剡€稱自己為蒙古族的后裔。2.演奏白沙細樂時樂工作蒙古族裝束,而其他民間表演藝術(shù)均無此習俗。3.在白沙細樂的樂隊中有一種叫“蘇古篤”,其形制與元史中記載的“火不思”基本相同,麗江的鄰近地區(qū)和云南其他地方亦無此樂器。此外,云南學者黃鎮(zhèn)方先生則認為白沙細樂不僅是“元人遺音”,而且具體來說是約于明代中葉傳入云南麗江的昆曲。其基本形式是南北合套。黃先生主要從曲牌名稱、音樂形態(tài)和伴奏特點的比較以及結(jié)合其他史料分析等方面進行了考證。比如白沙細樂中有與南北曲同名或相似的《南北曲》、《叨叨令》、《寄生草》、《一枝花》等曲牌;在旋律上白沙細樂與昆曲唱腔有許多共同特征;在結(jié)構(gòu)方式上白沙細樂的組套法則與昆曲的曲牌聯(lián)套多方面吻合等等。

音樂風格

白沙細樂的音樂憂傷哀怨,悱惻纏綿,主要由《篤》、《一封書》、《三思吉》、《阿麗哩格吉拍》、《美命吾》、《跺磋》、《抗磋》、《幕布》等八個樂章組成。白沙細樂的曲調(diào)大多為羽調(diào)式,包括五聲性的七聲音階、六聲音階,個別部分運用五聲音階,如《三思吉》。

白沙細樂中也有節(jié)奏緩慢,風格柔婉,旋律清越流麗的曲調(diào)。如著名的《一封書》即是。在元曲和漢族其他民間音樂中亦有《一封書》的同名曲牌,白沙細樂中的《一封書》極有可能是元人遺音。從音樂形態(tài)上看,它那輕柔婉麗的曲趣與昆曲中的南曲一脈相承;另一方面,曲調(diào)中頻繁出現(xiàn)的re-do-la和la-sol-mi等旋法特征,又隱約透漏出幾分北方草原音樂的風格。白沙細樂的曲式結(jié)構(gòu)靈活多變,不拘一格。它既可以將7個部分進行連續(xù)演奏成為一部完整的大型套曲;又可以將各部分單獨運用,獨立出現(xiàn)。在音樂上,各部分之間有一種內(nèi)在的有機聯(lián)系。這是因為《篤》、《一封書》這兩首重要樂曲中的部分素材,經(jīng)過多種發(fā)展變化后反復運用于各部分之中的緣故。

樂器與樂隊編制

白沙細樂的樂隊由納西族樂器組合而成,從中也體現(xiàn)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現(xiàn)象。樂器按照演奏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3個樂器組:一為吹管樂器,有豎笛、橫笛、波伯。其中橫笛是主奏樂器,而波伯則是納西族特有的竹制樂器。二為彈撥樂器,主要有箏、琵琶、蘇古篤等?,F(xiàn)在,箏幾乎不再使用。蘇古篤又叫“胡撥”,形似“火不思”。三為拉弦樂器,只有二簧一種,其形制類似漢族胡琴。白沙細樂的樂隊編制并不固定,根據(jù)運用場合和主人的貧富狀況, 可從3~4人直至10多人不等。其最常見的兩種編制是8人組和4人組。在演奏中,樂隊的排列有一定之規(guī):樂隊必須位于靈臺右側(cè)、布幕之后。演奏者則按年齡的大小依次排列,年長在前,年幼在后。

儀式

同其他民族的喪葬音樂一樣,納西族的喪葬也有一套固定不變的儀式規(guī)范。白沙細樂的樂隊由一位年長的人負責組織領(lǐng)導,嚴格按照規(guī)定的儀式進行演奏,同時,每個儀式都配上了相應的樂曲。納西族的喪事一般分為3天。3天所演奏的順序和樂曲都有所不同。

第一天為“懸白”。 懸白事納西族的一中風俗,家中有人去世的時候,將一個白紙糊的燈籠懸掛在大門前,表示家中要辦喪事。第一天的下午,要在死者靈前進獻3次貢品。在第二次獻貢品時,樂隊演奏《篤》。獻貢品之后,要朗誦祭文,樂隊則奏《一封書》。這時親友紛紛前來憑吊死著,樂隊演奏《篤》。

第二天為“正祭”。正祭也叫祭奠,是喪事中最為重要的一天。最開始是“奠主”,此項儀式進行時,樂隊演奏《公主哭》。在接下來的儀式中,樂隊奏《一封書》。在亡者的子女們哭靈之際,樂隊則演奏《篤》。下午,親友們坐在一起,聆聽白沙細樂,以音樂來寄托對王者的哀思。一般式將《篤》、《一封書》、《三思吉》、《阿麗哩格吉拍》連綴一起進行演奏。晚上,表演者站成一橫排,面對靈臺,齊唱《挽歌》。隨后,表演《弓劍舞》和《赤腳舞》,表演者手持松毛繞桌而舞,每舞一周則停下來向死者歌唱。然后,如此不斷反復。按納西族的風俗,如果死者是男要跳9次,如果死者是女則只跳7次。在舞蹈之時,樂隊以《一封書》伴奏。

第三天為“送靈”。送靈即出殯。在行走之時,演奏者之前,靈柩緊隨其后。其曲目為《篤》和《一封書》。白沙細樂的樂隊按習慣并不用將靈柩送至墓地,在半路即可回家。至此,白沙細樂為期3天的喪葬音樂方告結(jié)束。

解放前,樂隊參加喪事活動時演奏的曲目都分場合且有嚴格的規(guī)定,可以稱白沙細樂為喪葬禮樂,其后因喪葬習俗的改變而未能在民俗場合中完整演奏,現(xiàn)在參喪事活動時演奏的曲目和規(guī)矩都比較隨意了。隨著社會進步,白沙細樂已不再以民俗的形式存在,而是以自娛自樂的表演形式逐漸滲透到廣泛和頻繁的社交活動中。無論起房蓋屋、節(jié)日慶典、宗教禮儀、群眾集會等場所都能找白沙細樂的蹤影。

《洞經(jīng)古樂》

介紹

麗江洞經(jīng)古樂,它是中原道教與納西族民間音樂相溶合的奇異樂種。歷史悠久,在麗江納西族民間中廣為流傳。它奇跡般保存了部分中原地區(qū)早以失傳的唐,宋,元時期的詞,曲牌音樂。

納西古樂有著一套嚴格的傳承方式,演奏者多為年老藝人,樂器也很古老。他們遵循以師帶徒或父帶子的方式,使古樂代代相傳,并用工尺譜為媒介以口傳心授的方法傳教。師傅口唱工尺譜,一曲曲一句句地教,徒弟一曲曲、一句句地背。邊背工尺譜邊學習演奏一件樂器,然后逐漸實踐,邊學邊奏,直至逐曲熟練。正是由于這種嚴格的傳承方式,納西古樂才得以流存至今。

歷史沿革

納西古樂會集古老樂曲、古老樂器和高壽藝人為一體,被譽為稀世“三寶”。古樂會演奏的樂曲歷史悠久,古樸典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而古樂會的成員中,有半數(shù)以上是年逾花甲的老藝人。樂隊所用的古樂器有蘇古篤、曲項琵琶、雙簧竹管樂器波伯(蘆管),還有竹笛、大提胡、中胡、小叫胡、三弦、五音云鑼、中鑼、小镲、鐃、大鈸、鑼、板鼓、提手、木魚、磬等等。

《皇經(jīng)音樂》

古樂流傳

這種音樂在全國早已失傳,因為它是一種道教經(jīng)腔音樂(其它地方尚有零星存活)與儒家“雅集型細樂”的有機結(jié)合。元代以來的“細樂”是相對與“大樂”(粗樂)而言的;是相對于用不用嗩吶而言的。“細樂”是儒家雅集型絲竹樂。這種不用嗩吶的“麗江洞經(jīng)音樂”則是區(qū)別于我國各地道樂體系的藝術(shù)珍品。其所以珍貴,是因該樂還保留了一部分在中原早已失傳的辭、曲音樂。而這些曲調(diào)的歌詞,如《水龍吟》、《浪淘沙》、《山坡羊》等則僅作為文學欣賞的古典漢語教材保留著,也就是說旋律本身早已失傳。如《水龍吟》,原名《龍吟曲》,為北齊(562~ 565年)尚書鄭述祖作:“……述祖能鼓琴,自造《龍吟十弄》……當時以為絕妙?!彼且皇孜逑夜徘贅非ā侗饼R書》卷26中的《鄭述祖?zhèn)鳌罚?。在盛唐時期李白(701~ 762年)《宮中行樂詞》“笛奏龍吟水”句,又證唐時已將古琴曲改為笛子獨奏曲《水龍吟》。而洪武十五年(1382年),皇帝朱元璋親自重修了燕樂(通宴樂)中的《宴享九奏》,包括迎膳,進膳曲《水龍吟》。第二年(1383年)麗江土司木得(阿甲·阿德)到南京覲見朱元璋,就是說,木得72歲時在南京皇宮里受到款待。當時在皇宮進膳中聽到進膳音樂《水龍吟》,皇帝還親授木得“誥命”,并賜“誠心報國”銀字金帶一條、銀牌令一面、金元寶六個(最高獎)、衣冠全服(見《皇明恩論錄》、《明史·云南上司傳》和《木氏宦譜》)。明代麗江壁畫以及上述種種都說明:在明代已經(jīng)道樂化了的江南文人絲竹音樂(包括唐、宋詞曲音樂)開始傳人麗江。那么,《水龍吟》的曲調(diào)是不是唐、宋的原型?1942年麗江納西族學者周樊(字善甫,原洞經(jīng)會會員)將南宋張炎的同名詞,與麗江洞經(jīng)音樂中作為“水供養(yǎng)”曲目《水龍吟》作了填配。按其格律、樂勢、句逗和情調(diào)竟似“自己的腳穿自己的鞋一樣匹配”,這是麗江納西族音樂史上一件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工作?!独颂陨场酚质欠袷⑻仆麡罚ㄌ啤ご蘖顨J《教坊記》有此曲)?唐《教坊記》收有齊言(七言四句)體《浪淘沙》,劉禹錫九首,白居易六首,皇甫松二首,司空圖一首;雜言體(雙片“五四七,七四”格)則創(chuàng)調(diào)于晚唐,呂洞賓(798一?年)和李后主李煜(937一978年)。麗江洞經(jīng)樂中的《浪淘沙》則是筆者于1985年將南唐李后主李煜的同名雜言體(五四七,七四,雙片)詞進行填配研究,1993年大研古樂會晉京演出中和學術(shù)研討會上得到音樂理論界的論證,一致認定它就是晚唐《浪淘沙》之音樂原型。麗江洞經(jīng)音樂中“經(jīng)腔”《八卦》,據(jù)專家們的論證是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二月,由唐玄宗,即李隆基皇帝御制并頒布的兩首道樂之一,它們是《霓裳羽衣舞曲》和《紫微八卦舞(曲)》。前者早已失傳,而后者的“音樂部分就是這個東西”,即1254年前的音樂還“活”在麗江。《山坡羊》也是唐朝的曲牌,但在麗江的《山坡羊》則被證明是元代的“北曲”(金、元時期用于北方的雜?。?。

1989年筆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并將元代張養(yǎng)浩(1270~ 1329年)的《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填入麗江的同名曲牌,與上述唐樂一道晉京,同樣得到了認證。

據(jù)考證,麗江洞經(jīng)音樂中與承德離宮音樂傳譜(文字譜)相同或近似的就有八首。

它們之能得到保存,無疑是“無形文化遺產(chǎn)”中的最不易保存的部分——音樂的一大幸事。

麗江大研納西古樂會的老藝術(shù)家們對發(fā)掘、整理和弘揚諸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必將載入史冊。目前,在麗江尚有較完整的九個樂會,吸收了一些年輕的學員,他們正努力繼承傳統(tǒng),發(fā)揚傳統(tǒng)。

責任編輯:王俊春錄入:王俊春
云南通-云南省民族商會官方網(wǎng)站 云南民族旅游網(wǎng)-《環(huán)球游報》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區(qū)官方網(wǎng)站 | 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大理旅游網(wǎng)-大理旅游集團官網(wǎng) 昆明旭坤會計師事務所 云南蝴蝶泉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