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7 17:29:31 云南省民族學會49169
傈僳族人民熱愛自然,把大自然的一切看成是上天給予的饋贈加以珍惜利用。在服飾藝術(shù)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智,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惠。他們憑借著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懂得利用自然資源,因材施藝地制作自己的服飾。
怒江大峽谷以山高谷深、環(huán)境險惡著稱。出行不便、野獸侵襲、山嵐瘴氣危害,是必須面對的嚴酷現(xiàn)實。傈僳人在長期與自然相處、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頑強生存的本領(lǐng),并且靈活運用到服飾文化的制作技藝之中。
雖然大自然的生存環(huán)境是貧乏的,但是熱愛生活的傈僳人因地制宜地創(chuàng)造出一套套獨具風采的服飾,不僅有保護身體遮蔽寒熱維持生存的實用功能,還凝聚著豐富淳厚的民族文化積淀,穩(wěn)定地體現(xiàn)著本民族的風俗信仰,是傈僳族人民的審美觀念與生活經(jīng)驗交融而生產(chǎn)出的質(zhì)樸實用又有觀賞趣味的工藝品。傈僳族服飾的產(chǎn)生,就是人與自然和諧整合的結(jié)果。
包頭是傈僳漢子的基本頭飾。用五丈六尺長的青藍色布盤繞頭部,上額處留有五寸長的布頭,便于緊急情況時一拉就散,做防身武器或攀崖上樹的繩索。將包頭拉散還可作野外露宿時防潮避濕的吊床和被蓋,捕獲獵物時捆綁、背抬獵物的繩帶。藤篾項圈不僅作為胸飾,更是遭遇危難時的護脖器:用上百圈粗細均勻的藤篾繞扎成的漆箍,穿套在腿部的吊筒之外,行走勞作時能護膝防蟲,在飛渡天塹溜索時更顯得行動方便精干利索。
出于對美的向往和追求,傈僳人很早就懂得運用大自然中的色彩裝扮自己的生活。他們在山野林問采集植物萃取汁液,染制調(diào)配多種多樣的色彩伴隨在自己的服飾上。他們用茜草染制紅色、核桃樹皮染制褐色、檀樹皮染制棕色、墨水果染制藍色、野黃連染制黃色……
傈僳族是生活在大山里的民族,高黎貢山、碧羅雪山、云嶺等山脈是他們長期生產(chǎn)生活的家園。傈僳族人民生活在風景如畫的崇山峻嶺之間,與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紅花綠葉共存,美麗的大自然養(yǎng)育著傈僳族兒女,陶冶了他們純真、自然的情懷,形成了他們熱愛自然、以自然為美的審美心理。傈僳族民族生態(tài)觀念體現(xiàn)在他們生產(chǎn)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從傈僳族民族服飾表現(xiàn)的角度來說,其民族服飾的材料、色彩、圖案等處處顯示出傈僳族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痕跡,可以說傈僳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自然生態(tài)活的教科書。
傈僳族民族服飾造型精美、色彩艷麗,美觀大方。色彩斑斕、流光溢彩的傈僳族服飾是傈僳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它的形成受其民族生活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民風民俗的影響,服飾是傈僳族人民的集體智慧,也反映了傈僳族獨特的審美意識和厚重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