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7 08:49:55 云南省民族學會21919
民族概況
我國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臨滄地區(qū)的雙江、永德、云縣、耿馬及思茅地區(qū)瀾滄、墨江等縣。根據(jù)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布朗族人口數(shù)為91882。使用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崩龍語支,分布朗與阿爾佤兩個方言。部分人會講傣語、佤語或漢語。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會漢文、傣文。
布朗族部分自稱“布朗”、“幫”,部分自稱“阿瓦”、“阿爾瓦”、“伊瓦”、“佤”和“翁拱”等。漢族或傣族稱之為“濮滿”、“蒲滿”、“孟”等。根據(jù)歷史文獻記載,永昌一帶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區(qū),部族眾多,分布很廣,很早就活動在瀾滄江和怒江流域各地?!板恕敝械囊恢Ш芸赡芫褪乾F(xiàn)今布朗族的先民。自西漢王朝在云南設置益州郡,下轄惜唐(保山)、不韋(保山以南)等縣,濮人活動的地區(qū)就納入了西漢王朝的郡縣范圍。在西晉時,永昌濮人中的一部分向南遷移到鎮(zhèn)康、鳳慶、臨倉一帶。隋唐以后,文獻記載有所謂“濮人”、“撲子”、“樸子”、“撲”、“蒲滿”、“蒲人”等名稱,其分布更為廣闊,唐宋時期,“撲人”受南詔、大理政權統(tǒng)治;明朝設順寧府,以蒲人頭人充任土知府。后來原居于云南南部的部分蒲人發(fā)展為現(xiàn)在的布朗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布朗族地區(qū)社會發(fā)展很不平衡,大體可分為兩類地區(qū):西雙版納勐海布朗山、西定和巴達一帶保留著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殘余;臨滄和思茅地區(qū)受漢族和其他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較快的民族的影響,已進入封建地主經(jīng)濟發(fā)展階段。西雙版納布朗族村寨多數(shù)具有農(nóng)村公社的特點,由幾個至十余個不同血緣的家族組成。生產(chǎn)工具、房屋、牲畜等屬個體家庭所有,土地所有制不同程度地保留家族公有、村社公有和私人占有3種類型。少數(shù)村寨保留有家族公社的特點。家族公社由同出于一個祖先(布朗語叫“戛滾”,即“氏族或氏族集團”的若干小家庭組成。在家族范圍內(nèi)的土地、森林、牧地均屬“戛滾”全體成員公有。每年春播前由家族長主持按戶分配一次土地,收獲分別歸各戶所有。這類土地無論家庭或個人只有使用權,不能買賣。離村寨較遠的社有土地,由村社直接管理,凡村社成員均可自由耕種。近代以來,在家族公有和村社公有的土地內(nèi),已出現(xiàn)了土地私有制,個別村寨的耕地、宅地、茶園等通過買賣或變相掠奪等形式,轉變?yōu)轭^人、富裕戶所有。村社內(nèi)的頭人,一般是選舉產(chǎn)生;村寨以上的頭人“叭”則由傣族土司委封,定期為傣族領主收繳稅貢,攤派勞役等。此地區(qū)的布朗族生產(chǎn)水平很低。在封建地主經(jīng)濟發(fā)展的臨倉地區(qū)和思茅地區(qū),地主富農(nóng)通過高利貸、典當、買賣、抵押和憑借政治特權,殘酷剝削廣大貧苦農(nóng)民。國民黨政府推行反動的保甲制度,并與當?shù)氐牡刂鲪喊怨唇Y在一起,橫征暴斂,拉丁派款,更加深了布朗族人民的苦難。布朗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種植旱稻、玉米和豆類,還比較普遍地植茶、種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布朗族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實現(xiàn)了當家作主的權利。黨和政府從布朗族地區(qū)的實際出發(fā),區(qū)別不同情況,有步驟地對布朗族地區(qū)進行土地改革。1953年春完成了經(jīng)濟較發(fā)達地區(qū)的土地改革,對經(jīng)濟發(fā)展落后地區(qū),于1956年秋采取和平方式進行了土地改革;對還保留原始公社殘余的地區(qū),則通過幫助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開展互助合作,逐步消滅落后制度的殘余。在黨和兄弟民族的幫助下,他們逐步開墾水田,興修水利,變刀耕火種為精耕細作,變墾新棄舊為固定輪作,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得到迅速發(fā)展。勐海布朗山一帶的茶葉產(chǎn)量大幅度增長,成為中國出口“普洱茶”的主要基地之一。布朗族地區(qū)的商業(yè)貿(mào)易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各地區(qū)都建立了民族貿(mào)易公司,有的村寨建立了購銷店,商品銷售總值逐年增長。布朗族地區(qū)的文教衛(wèi)生事業(yè)也有了很大發(fā)展,普遍建立了小學,設立了衛(wèi)生所、醫(yī)療組,過去流行的痢疾、瘧疾等病基本得到了控制,群眾的健康狀況大為改善。
布朗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采,民間有豐富的口頭文學,流傳著許多優(yōu)美動人的故事詩和抒情敘事詩,題材廣泛。歌舞頗受傣族歌舞影響,跳舞時伴以象腳鼓、鈸和小三弦等樂器。布朗山一帶的布朗人擅長跳“刀舞”,舞姿矯健有力。少男少女愛跳“圓圈舞”。墨江布朗族逢年過節(jié)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
布朗族的祖先經(jīng)過長年累月的生產(chǎn)斗爭實踐,積累了不少天文、歷法、天氣變化規(guī)律的知識,并總結了原始的辨別方位、季節(jié)和氣候的方法。
布朗族人對于日月星辰都有其稱謂,并根據(jù)日月星辰的升降、樹木的向背來認識方位。一般,晚上以北斗星的方位來辨別方向和時辰。白天,以陽光照射的方位來辨別方向。陰天,則以植物生長狀況辨別方向,如樹皮陽光直射呈光滑的一面則是東方,背著陽光的樹干呈淡綠色,還長些鮮苔的一面是西方。更有趣味的是布朗族還保留一些原始的辨別季節(jié)和氣候變化的方法,如農(nóng)諺說:“月亮帶傘要下雨,太陽帶傘要天干”;“久晴麂子叫,雨天要來到,久雨麂子叫,天要放晴了”;“河澗青蛙咯咯叫,天快要下雨”;“飛螞蟻飛上天,天將要下大雨”等等。山里有一種鳥,布朗語叫“約”,雨天時隱居林中,陰天時若見這種鳥出林飛舞跳躍,則預示天將要放晴。
風俗習慣
布朗族的服飾,各地大同小異。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衣和黑色寬大長褲,用黑布或白布包頭。婦女的服飾與傣族相似,上著緊身無領短衣,下穿紅、綠紋或黑色筒裙,頭挽發(fā)髻并纏大包頭。景東布朗族婦女的著裝已與當?shù)貪h族基本相同。過去布朗族男子有紋身的習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種花紋。布朗族人民主食大米,輔以玉米和豆類。飲食喜酸辣,并嗜好煙酒。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并以牙齒被染成黑色為美。布朗族的住房建筑為干欄式竹樓,分上下兩層,樓下關牲畜,樓上住人。
布朗族的婚姻實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純情的少男少女戀愛和婚姻都比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現(xiàn)象。
布朗族青年男女結婚需要舉行兩次婚禮。
青年男女通過自由戀愛,雙方感情融洽,男方父母就請媒人給女方家送去茶葉、鹽巴等禮物。女方家收下后,男方就可以請祭司卜卦,選擇吉日結婚。
結婚前一天,男女雙方要分別送給本村寨的長老草煙等禮物,請長老向全村寨的人發(fā)布結婚的消息,請長老向全村寨的人發(fā)布結婚的消息,并邀請全村寨的人都去喝酒吃肉。結婚當天,男女兩方都要殺豬置酒。熱情款待親朋好友和全村寨的鄉(xiāng)親。同時還要把剩余的豬肉切成許多小塊,用竹片穿起來,全村寨每戶送一心。豬心和豬肝則剁碎后煮進糯米飯中,請兒童們來吃,以祝新婚夫婦早生貴子。
舉行婚禮前,要置辦最豐盛的酒席招待村寨長老、頭人和族長,飯后再請他們主持婚禮,并請他伙為新郎新娘的心和靈魂都已拴在一起的拴線。當象征著新郎和新娘和心和靈魂都已拴在一起的拴線儀式結束后,新婚夫婦要拿芭蕉葉包的一包飯和一包菜到佛寺去行滴水禮,請佛爺念經(jīng)禱告和祝福。
布朗族青年男女婚前有充分的戀愛和交友的自由,在舉行婚禮的當天晚上,新娘還要設宴款待自己交往過的男朋友們,以回憶過去的友誼,期望今后能友好相處,并接受男朋友們的祝賀。這時候,新娘和男朋友們都以歌聲來問答和交流,并伴有錚錚的琴弦聲,使婚禮充滿別具一格的情趣和韻味。
結婚當晚,新郎新娘各住一處,并不同房。第二天雞叫頭遍的時候,新娘和女伴悄悄來到新郎的住處,推醒新郎,并帶上早已準備好和東西,一起匆匆來到女方家。這時候,岳母早已等候在竹樓門口,見女婿來到,把一件新上衣送給女婿。新郎則取出兩支用芭蕉葉裹好的臘條插在門上,作為結婚的象征。這種習俗被稱為"偷女婿",帶有盡早拜謝女方父母的意思。新婚夫婦進入房間后,女方家早已賓客滿座,新郎新娘要一一拜見,并接受老人們的祝福的拴線。
按布朗族婚俗,這次婚禮之后,新郎仍在男方家勞動、生活,只是晚上才到妻子家住宿;新娘則勞動、生活、居住在娘家。這樣的生活一般要經(jīng)過三年。這期間,女方生育的孩子由女方家庭撫養(yǎng),同時也屬女方家庭的成員。三年后,夫妻恩愛,感情融洽,就可以舉行第二婚禮。屆時,妻子就攜子女正式來男方家生活。個別感情不和的,就可以在這三年內(nèi)離異。
第二次婚禮屬正式婚禮,其隆重程度要超過第一次。屆時,新娘頭上綴滿鮮花,打扮得漂漂亮亮,在眾多送親者的陪同下來到男方家。一路上要燃放鞭炮,高奏鼓樂,一派喜慶氣氛。陪嫁的物品和財產(chǎn)有:茶樹、竹蓬、豬、牛、鐵鍋、衣服、首飾以及自行車、電器等,個別的還有汽車、電器等,個別的還有汽車、摩托車。這時候,新娘要啼哭。以表示離不開父母和兄弟姐妹。到了男方家后,婆婆在樓門口給新娘一條新筒裙,新娘把這條筒裙和第一次婚禮時母親給新郎的上衣疊在一起,以示夫妻今后永不分離。送親者們則同女方家一一清點和交驗陪嫁的物品和財產(chǎn),并立字為憑。這親者同時還拿出四對蠟條,讓新郎新娘互相交換,以作為第二次婚禮的象征物。接下來,由村寨中的長老為新婚夫婦拴線,并致以吉祥的祝福。
儀式結束后,男方家盛宴招待賓客,大家喝酒吃酒,笑語喧嘩,紛紛祝賀這對夫妻幸福美滿,白首偕老。飯后,人們一邊唱歌,一邊跳舞,以示慶賀。布朗族的兩次婚禮這才結束。
布朗族結婚自愿,離婚自由。在訂婚階段,如雙方不愿維持婚約,彼此送一串檳榔即可解除。如離婚,則女方不參加離婚儀式,由其父或兄代表。屆時,提出離婚的一方殺一頭豬,把豬肉分給全村寨的孩子們吃,讓孩子們在村寨里大聲宣告某某和某某已離婚。這樣,民俗形式上的離婚就正式生效。也有剪斷蠟燭表示離婚的。離婚時,妻子在夫家住不滿三年的,可以將自己的財物帶回;住滿三年的,財物由男女雙方平分。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后,請佛爺或巫師念經(jīng)驅鬼,三日內(nèi)出殯。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劃分開來。通行土葬,但兇死者,有的地方行火葬。
布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常用歌舞來歡度隆重的節(jié)日。并用各種樂器伴奏,同時還有武術、雜耍來助興。
布朗族青年從小就要學唱各種曲調,彈奏各種樂器。布朗族的樂曲曲調分為甩、宰、索、綴四種。其特點是甩調激揚抒情;宰調歡快活潑;索調適合唱習俗歌曲,以小三弦伴奏;綴調頌揚民族英雄人物,以及蓬勃向上的新生活,用于盛大歌會中的對唱。領唱者常根據(jù)場面即興編增歌詞內(nèi)容。
布朗族舞蹈有喜慶舞蹈和佛禮舞蹈。舞蹈稱呼各地不同,西雙版納稱“跳擺”,施甸、鎮(zhèn)康稱“打歌”,云縣、景東、墨江稱“跳歌”?!疤琛笔怯痔栌殖柚?。由于布朗族男子多喜好武術,因此,武術又常常和歌、舞融為一體。如長刀舞、甩棍舞、拳術舞等等,動作利索,剛勁健美。西雙版納布朗族的《象腳鼓舞》、《拍手舞》、《猴舞》、《采茶舞》等多源于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舞姿優(yōu)美、歡快,生動逼真。
布朗族的舞蹈是全民性的,白發(fā)老者、少年兒童只要聞聽竹笛響,便會翩翩起舞。而年輕人特別喜歡跳“圓圈舞”。先由能歌善舞的小伙子領舞,伴隨著铓鑼、象腳鼓的節(jié)奏,姑娘們、小伙子們圍成一個圓圈,雙膝微微起伏。柔軟的雙手在肩兩側或前或后輕盈翻舞,邊舞邊向反時針方向移動腳步。同時,一群小伙子在圈內(nèi)有節(jié)奏的作虎步跳躍。時而分散到姑娘面前與姑娘輕聲對歌,時而又聚攏,作虎跳狀。如此循環(huán)反復,盡情抒發(fā)心中的喜悅。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jié)日
布朗族大部分人過去信仰小乘佛教,崇拜祖先。行“開門節(jié)”、“關門節(jié)”、“賧佛”、“堆沙”等活動。
"厚南節(jié)"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jié),每逢農(nóng)歷三月清明節(jié)后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節(jié)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tǒng)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jié)日。
在勐??h布朗山布朗族鄉(xiāng)的老曼峨、新曼峨一帶的布朗族群眾還慶祝岡永節(jié)。
岡永節(jié)即祭竹鼠節(jié),岡永節(jié)有時在傣歷四月舉慶,有時在傣歷九月舉慶,具體時間由寨內(nèi)群眾商定。決定過岡永節(jié)時,全寨男女老少穿戴一新,抬著鋤頭、背上竹簍一起上山去挖竹鼠。挖到竹鼠以后,將其中一只竹鼠用山花野草裝飾打扮,帶上花環(huán),拴在一根長竹竿上抬回村寨。人們敲著竹板緩緩繞寨一周,再把竹鼠抬到達曼家中,摘去竹鼠身上的鮮花和飾品,一刀砍下竹鼠頭留給達曼。將竹鼠收拾干凈,一戶割下一小片肉帶回家去,在鐵三腳架(或火塘 上的鍋樁石)的3只腳的上方各點一下,或擺在鐵三腳架上,表示祭祀神靈。
布朗族為什么要過岡永節(jié)呢?民間傳說,遠古時候,有個叫枯栓的布朗族婦女獲得一粒比南瓜還大的稻種,她把這粒稻種藏在倉中。有一天,稻種滾出倉房,越變越大,幾乎壓垮了竹樓。雅枯栓十分生氣,舉棍猛打稻種,使稻種碎成小粒,漏下竹樓,一粒粒鉆進土縫藏于地底深處。一只有靈性的竹鼠打洞鉆入地下,把稻種一粒粒地抬出來撒在地里,讓它發(fā)芽、成長、結實,使人類獲得了種子。布朗族人民為感激竹鼠找種之恩,設岡永節(jié)為慶。將竹鼠之肉放在不能隨意移動,不許人們跨越的鐵三腳架上,以示崇敬。據(jù)說,在岡永節(jié)期間祭過竹鼠,當年的谷物就會茁壯成長,糧食就會豐收。
岡永節(jié)歷史上僅有幾個村寨舉慶,解放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和農(nóng)業(yè)增產(chǎn)措施的推廣,原來過岡永節(jié)的一些村寨,已將這個節(jié)日自行廢止。